苏州的琴声:徐州琴书全解
苏北琴书文化是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之一,是苏北地区普及最广、历史最悠久的音乐门类之一。其中以徐州琴书最为出名,为我们揭开苏北琴书的神秘面纱。
徐州琴书的发展历程
徐州琴书,起源于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文化。自唐代刘禹锡“后园桃李三百树,不知绿萼谁家子”一诗中提到“鼓吹乐声同管弦,洛阳城里似江南”的盛誉开始,徐州就已经发扬光大了这种美妙的音乐形式。
从九十年代开始,徐州琴书逐渐发生了改变和转型,传承发展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。从最初的鼓乐、说唱、武术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形式,到现在的传统琴书、小刀会、浮陀、二黄流行等多种形式的融合,徐州琴书既在传承中保持了原来的特色,又融合了各种其他元素,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。
徐州琴书的艺术特色
徐州琴书以琴(口琴、二胡及梆子)为主打,再辅以杂技、舞蹈、刀枪击打等表演形式,融化了各种艺术元素,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。其特点是以少数民族的口琴曲为基础,加入徐州本地土风土俗的节奏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。
一些琴书曲目具有很高的音乐和文学价值,如《燕城难》、《白蛟三首》、《云中鹤》、《长乐坊》、《西楼》、《何处春江无月明》、《虎踞龙盘》、《珍珠佛历行》等,相信会给听者带来非常美妙的听觉享受。特别是《燕城难》,不仅是徐州琴书的代表作之一,更是中国表现主旋律、弘扬民族精神的独具魅力的代表之一,曾被选入启示录第7季。
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
徐州琴书的文化底蕴深厚,不过由于缺乏宣传和推广,知晓的人越来越少。目前,为保护和传承徐州琴书,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。其中重要的举措是在徐州建立了“徐州琴书馆”,作为徐州琴书的核心管理机构,负责对琴书的保护、整理、研究和推广。
另外,徐州琴书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。很多老琴师缺乏传承的机会,无法将自己的技艺与知识传给下一代。因此,政府和文化部门也在积极地与琴师、社会各界人士合作,不断探索更加适合琴书发展的路径。相信,在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下,徐州琴书会愈发的红火。